真正要写好文书,会蕴藏着无数的小细节,而这些细节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留学文书写起来明明很复杂,却总被人误解为很简单。这样的描述似乎是没错。但好像就哪里不太对。仿佛就像是做一个PPT的流程被认为是这样的——打开PPT、套模板、输入文字、保存。但要做好的一套美观且思路清晰的PPT,是没有那么简单的:你还需要定配色、设计逻辑顺序、构画每一页的分区、找精确的图标来展示等等。任何一步没有做好,你的终版PPT都将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在留学申请中,其实也是一样的。看似简单的过程,每一步可能都有10几个分步骤,每一步该怎么做,都会影响到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要写好文书,会蕴藏着无数的小细节,而这些细节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以前,解释文书该怎么写时,先讲大的架构,再一层一层往下剖析,讲完所有的细节和步骤,并适时提醒可能会出现或被常问的那些问题。然而,就因为他们已经被灌输了很多思维定式或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所以,与其苦口婆心地提醒他们要做这个,要关心那个,要提防这个坑、那个坑,最重要的是——纠正一些申请人常有的思维定式。
#1:文书可以把我包装成学校想要的样子
很多申请都有一个迷思,就是认为,每个学校都在重视某一种Type的人。
比如,有的刻板印象是,MIT只想要Geek,仿佛每个人都是生活大爆炸里的那个样子。哈佛就是在寻找家境殷实的未来接班人,卡耐基梅隆只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感兴趣,哥大录的都是金融背景的学生。
稍微对学校做过一些功课的学生,就会知道这些偏见是不准确的。MIT的金融硕士项目,每年都会统计学生的背景,并在官网的Class profile里显示,今年的学生中,商科背景和经济学背景的学生,加起来一共有52%,仍然是绝大多数。倘若你在申请时秉持着对学校有固定喜欢类型的误解,甚至因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而放弃了尝试某些学校的机会,那么很可能就与自己的梦校就此擦肩而过了。
借此机会,我想再次给大家普及一个词「Diversity」,这是美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且这个词几乎出现在了每一所学校的招生页面上。因为美国学校相信——只有多元化的学生构成,才能促进互相合作和学习。
所以,你不用担心自己是否不属于某一种类型,因为相信我,学校没在找固定的type,不然这个班级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就达不到多元化的目的了。
这个错误的思维定式更可怕的是什么呢?是你按照你所认为的「学校喜欢的样子」去刻意包装自己。
举个例子,你是学金融的,但你是一个很有爱心和社会责任心的人,所以在学校里你成立了某个公益组织,一直致力于做推广公益和组织活动,而你的公益组织在你的带领下影响力变得很强。但这个时候,因为你相信只有当你有很强的编程能力,你才能被USC的商业分析项目录取。
这时,你就在申请中各种描述了你懂得多种计算机语言,熟练运用Python,甚至还在Coursera上学了好几门机器学习的课程(其实你自己内心是知道的,你这方面并没有太出色)。然后,突然,你就被放到与众多计算机菁英的申请人里去比较了,但这些人,可能就是计算机专业的,并且有很多货真价实、成果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可以写。
你本来可以用你自己的个人优势及品牌形象来突出自己,用你强大且精彩的公益故事来感染招生办,但却因为你错误的固定思维,偏要用你以为的学校喜欢的样子来表现自己,反而抛弃了一个更好的申请策略,错过了这个学校,虽然你的背景条件都符合了这个学校的标准。
当然,你可能觉得这是我自己总结的观点,不一定准确。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学校自己是怎么说的。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网站上,就写了这个建议:
Resist the urge to "package" yourself into what youthink Stanford wants to see. Doing so will only prevent us from understandingwho you really are and what you hope to accomplish. The most impressive essaysare the most authentic.
意思就是:不要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你认为斯坦福想要看到的东西。这样,只会让我们无法了解真正的你是谁。真正能人记住的,是你最真实的样子。
我想给这段话再加一句,可能大家更能理解。为什么斯坦福这样说?
因为只有你最真实的样子,才是最独特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是。但这时有些同学可能又会有误解了,要注意,真实不代表原始,包装过的个人形象,依旧是你,却会更出彩。
